“酒精学名是乙醇,无色香四溢。羟基替代一个氢,水中不电离。乙醇遇水任相溶,蒸馏才分离,溶解无机与有机你最行。乙醇遇钠反应缓,逸散那氢气。点燃后淡蓝色火焰,记在心里。下面是这节课重点,大家打起鸡血要牢记……”暖阳下,青草地,几名学生围坐在手持吉他的向波老师身旁,轻松惬意地唱着由向波老师改编的《青花瓷·酒精版》。
在向波眼里,可谓“万物皆化学”。他不仅是四川省广元中学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还是一个网络“红人”。在学校授课之余,他通过发布科普短视频在抖音上拥有了600多万粉丝。
“美白中的化学”“中毒中的化学”“屁中的化学”“饮料中的化学”“减肥中的化学”“恋爱中的化学”“手机中的化学”“添加剂里的化学”……都是他创作科普短视频的主题。这位年轻的化学老师说:“学习不仅是为了做题和考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讲授知识,也传递快乐
“黑板上躺着一堆化学方程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底下的学生却一脸茫然。”这恐怕是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常见场景。“很多学生觉得化学这门学科非常枯燥,学习好像只是为了考试。我想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怎么将化学与历史故事、日常生活关联起来?这些成了向波任化学教师以来最常思考的问题。
日常教学中,他总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日常备课中,他更加关注如何使知识变得有趣,会把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题中找到一种快乐。比如:透过“美白的化学”,他给学生讲化妆品的保湿成分——甘油、尿素、丁二醇和透明质酸;透过“屁中的化学”,他给学生讲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透过“恋爱中的化学”,他告诉学生什么是多巴胺、苯乙胺、去甲肾上腺素;他还带着螃蟹、泡面、奶茶给学生们上“舌尖上的化学”……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妙语连珠,向波让学生们开开心心地爱上了化学。“高中学生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压力太大,我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给他们减减压。”性格乐观幽默的向波,希望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传递给学生一种快乐。
高中化学知识是固定的,背后的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自己去挖掘。虽然网络上有一些素材,但仍需筛选出相对准确的内容,有时甚至还要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然后再把这些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力求戳中学生们的趣味点。“我喜欢做这件事,平时在生活中注意积累,现在已经不会感觉特别费时费力。如果只把它当成一种工作,那么就很难有热情;而如果把它当成一份事业,希望以此带给学生一种学习乐趣,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本身也会因为创造了某种价值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向波的话语里流露着一种付出后的喜悦。
化学课里的育人价值
两次参加高考的亲身经历,让向波更加理解学生,更加明白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青年时代的向波,也曾放浪不羁,19岁考入大学后不满三个月便主动申请退学。在此之后,本以为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他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他先后做过质检员、餐厅服务员,还曾给手机贴过膜、修过铁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几年,重新唤醒了向波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向往。于是,他在23岁那年决定再度参加高考,重回大学,并选择了被戏称为“秃头率最高”的专业——化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教书。
他从不避讳“退学打工”的这段经历,哪怕是在学生面前。“过往的那段经历,我认为没必要藏着掖着。坦然地讲出来,是希望我的经历能够让那些想辍学打工、创业的青年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因此而改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当下,让更多学生考取理想大学是教师肩上的一份重任,也是学生的心愿和家长的期盼。在适当的时候,拓展一下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我的一点爱好,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并非那么无趣,也希望能给他们紧张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丝放松。”向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这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我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到那时,他们就会明白,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自己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其实,化学考试没必要把难度设置得那么高,应该多多关注基础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