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不断探索的 北京大学
小时候,父母送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让刘博洋爱上了“看月亮”。而自幼喜爱天文的刘博洋,作为2007年北大天文系恢复单独招生后的第一批学生,如愿来到北大,与北大相识,亦与天文续缘。
2022年4月,凭借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刘博洋成功拍摄出中国空间站的高清特写影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记录下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变化全过程的摄影师。
他是一位“别出心裁”的天体物理学博士,是“火上热搜”、答疑解惑的科普创作者,是追逐宇宙美妙、万物神奇的历史记录者,是喜欢“看星星”、孜孜不倦的真相求索者。持之以恒地走到今天,刘博洋的这一路满载星光。
点击视频
收看央视为刘博洋拍摄的纪录片《我与星空有个约会》
刘博洋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这也是第一张出自中国摄影师的中国空间站精细特写
刘博洋拍摄的中国空间站从“一”型到“L”型再到“T”型的构型变化完整过程(图源:央视新闻)
一台望远镜开启的天文梦
“这是一种科学的、简洁的、深刻的美,学习天文学的过程让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力。”
刘博洋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很适合看星星的城市。1990年,他出生那年,也正是哈勃望远镜发射的那年。看过的、彗星被木星俘获的新闻,做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梦,都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发现刘博洋对星空的情有独钟,他的父母便买了一台60毫米口径、700毫米焦距、带赤道仪的标准入门望远镜送给儿子。这台望远镜花了700块钱,相当于父母一两个月的工资之和,它也成为了刘博洋与天空的第一道联结。
谈起与天文结缘的开端,刘博洋说:“每个人可能都会在成长中经历一些让自己‘被开启’的小事。这样的小事积攒得越多,人就越会被锚定在某个点上,等待厚积薄发。这是一个埋下种子的过程——之所以说是埋下种子、而不是直接移了一棵树过来,是因为种子还需要不断的浇灌才能发芽、生长。”
幼时的刘博洋在北京古观象台的留影
中学时期,刘博洋开始真正迈入了“天文”领域。一方面,对于科幻作品的喜爱引发了他对于物理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他加入了学校的天文社团,在前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地习得了天文学基础常识。
2007年刘博洋参加高考,恰逢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因系内生源不足而恢复单独招生的“历史机遇”。刘博洋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天文系恢复单独招生之后的第一批学生。他以不断燃烧的热爱、持之以恒的努力与苦尽甘来的运气为肥料,催着心中的天文种子生根发芽。这份热爱与努力,源自于他眼中的天文之美。刘博洋说,“天文学让我们能用一些很基本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去理解一些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天文现象,这是一种科学的、简洁的、深刻的美。学习天文学的过程让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力。”
“另辟赛道”的北大人
“要想成功,就得自己去探索一条路,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进入北大之后,刘博洋的学习之路其实并非坦途。大一第二学期,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总工程师姜晓军老师来主讲基础天文学课程上,刘博洋凭借自己扎实的天文学基础拿到了最高分,但这已经是他在本科学习中难得的高光时刻——在高手如云的北大,他的优势并没有保留太久。北大天文系不仅开设天文学课程,还在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的专业水平上对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天文课以外,刘博洋在大部分数学和物理类课程上都学得很吃力。
虽然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缺乏物理竞赛基础的他,在面对力学、电磁学等课程时经常一头雾水,高等数学对他来说亦是一大难关:“那时候学习很痛苦,在学业上跟主流已经有点脱节了。像我们这样的‘边缘人’只能各显神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生活的平衡”。
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清晰地找到自身优势,走出适合自己的路。于是,在同学们继续攻坚于学术时,刘博洋成为了“播撒星星”的人。他说:“要想成功,就得自己去探索一条路,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要勇于在看似不太擅长的领域发起新的冲击与挑战。”
2008年,本科时的刘博洋在日全食观测之后